一、遗产如何分配
我国《继承法》第13条规定了遗产分配的原则。
第一款: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第二款: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第三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第四款:有赡养能力和有赡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1)继承人有赡养能力和条件;
2)不尽赡养义务。
《继承法》中的一般应当均等的规定,是处理法定继承时遗产分配的一般原则。而其余三款为特殊原则,继承法采用的是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在法定继承中,确定的是参考继承人平均分配的一般原则,而不是必须均等的原则。
二、分配遗产时哪些人能分得适当遗产
在法定继承中,除了那些享有合法继承权的人参与继承外,继承法第14条还赋予一些符合一定条件但没有继承权的人取得一定遗产的权利。这种权利不是继承权一,法律之所以赋予该权利是因为他们和被继承人之间存在着特别扶养关系,这是保障人权和弘扬美德的必然要求。
下列人员享有分得适当遗产的权利:
(1)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
(2)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
即使其为继承人,但若未实际参加遗产分配,属于以上情形之一的,便享有遗产取得权。这种遗产取得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当其受到侵害时,权利人有权以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在遗产分割时,明知而未提出请求的一般不予受理;不知而未提出请求时,在知道后2年内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当继承人为一人时,不存在分配遗产的问题。但是当继承人为多人时,分配遗产是发生继承纠纷的根源。按照法定继承分配遗产时,各继承人可能都想要某部分遗产或者都不想要某部分遗产,没办法协商时,您可以向专业遗产继承律师咨询如何解决,您也可以向律师了解如何提起遗产继承诉讼、怎样准备诉讼证据等等。